教学科研岗

罗 隽

姓名:罗 隽

性别:男

出生年月:

学位:博士(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职称:教授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junluo_cbtgc@163.com

传真:

通讯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610065

邮编:

个人简介

罗隽 博士(BEng MArch PhD RIBA FCIOB,UK)

国家级的人才计划入选者、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英国皇家特许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资深建造师

2014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2013年获“国际建筑奖”

四川大学英国(正版)365官方网站-beat365.com教授 博导

四川大学城镇化战略与建筑研究所所长

英国UNIVERSITY OF SALFORD客座教授

罗隽博士为项目管理专家,规划师和建筑师。1998年获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97年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创新与研究”成果奖章。曾任职于世界著名的英国奥雅纳工程顾问和福斯特及合伙人有限公司董事和中国首席代表,具有丰富的在英国、北美和中国的工作经验。领导和参与了众多新城镇、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战略、产业和功能策划,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众多大中型城市综合体、宾馆酒店、办公楼和总部基地、医院、制药厂、机场、铁路、体育设施和住宅开发及城市规划和设计项目,多次获得国际设计竞赛奖,在工程项目管理、设计和咨询方面取得了广泛成绩。罗隽综合型的优秀学术和职业背景使其成功参与和领导了众多大型项目的设计和管理建设,包括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超大型项目。2008年获“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和T3航站楼方案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2009年获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2011年获济南西区CBD核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2018年获成都骑龙公园景观规划和设计国际竞赛第一名,并在国际竞赛中中标了“一带一路”迄今最大的EPC机场项目、约31万平方米的巴基斯坦拉合尔机场扩建和航站楼设计。

2013年,获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建筑奖”。2015年获“2014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

近年来,罗隽频繁作为中国政府部门和大型企业的项目专家顾问,给他们提供战略咨询和策划服务。作为评审专家参与众多国家和省部级项目的评审工作。在其十多年的国外职业生涯中,拥有与欧美众多国际一流设计咨询企业的合作经验,具有丰富的整合技术和资源的优势。

学术组织兼职

1、2021-至今:中国农业和塑料应用技术学会创新和发展委员会副理事长

2、2019-至今: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中国质量保证委员会委员

3、2009-至今: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理论与创作学组 学术委员

4、2014-至今: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

工程设计和学术研究领域

城镇化和智慧城市研究、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及理论、城市和建筑史、大型工程项目的咨询和设计管理、低碳生态机场的研究和设计

这些年来,罗隽在上述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

1、在城市建设、大型项目管理、设计和咨询方面拥有广泛国际经验和突出成绩

曾任职于该领域全球顶尖的英国OveArup和Foster and Partners公司多年,积累了丰富的城市建设和工程项目设计和管理经验。负责和主持了所在公司参与2008北京奥林匹克国家游泳中心、国家体育场和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奥运项目,特别是首都机场T3航站楼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建筑,工程技术先进和复杂程度都堪称世界一流。

2、精通国际规则

由于在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工作了约十年,罗隽积累了丰富的跨国工程公司的管理经验,对所从事的建筑工业领域的公司组织结构、项目运作和管理方法十分熟悉。与国际上众多的行业内顶尖公司多次合作,对建筑业领域的国际规则十分精通。

3、优秀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作为创意文化产业的龙头—建筑设计领域的规划师和建筑师,罗隽在每一项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中,都锐意创新,将丰富的国际经验和研究能力与建筑领域结合,将先进的设计理念和创新的解决方案融入项目设计之中,广受业界好评。

4优秀的学术研究能力

在各种国际、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合著专著2本,1本译著。另1本译著即将由三联书店出版。1995、1998两次获中国驻英国大使馆资助,应邀回国参加“中国科协第二、三届青年科学家年会”并宣读论文。1996年底,获国家人事部留学人员短期回国资金资助,回国做短期研究工作。1997年,论文Sino-foreign Construction Joint Ventures获英国皇家特许建造学会首届研究论文国际竞赛第二名,并获学会颁发的首届《创新与研究》奖章。罗隽在国际承包--建筑合资企业管理和经营方面作了一系列开创性的理论研究工作。其成果丰富了国际合资企业理论在建筑业领域的理解,对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作出了贡献,特别是对项目管理在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组织结构、经营管理及成功的市场进入具有指导作用。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和国际会议上,为SCI收录和引用。

1)“城镇化”理论研究和实践

近15年来,罗隽在“城镇化”方面做了许多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坚持用创新和生态的理念来影响中国的城镇规划方式。主持了多项新城、特色小镇、城市中央CBD的战略和功能策划、规划和设计。提出的我国城镇化方向应该是“就地城镇化”的理念,得到广泛关注。他希望中国城镇化的未来理想图景是“田园城市”,其内涵是3个回归:即“回归田园、回归乡愁、回归生活。”

2009年,主持的8.2平方公里“武汉吴家山新城核心区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项目在国际竞赛中获得第一名中标。方案在城市空间结构、形态和公共空间塑造、绿色生态理念、设计策略和技术应用方面有诸多创新。设计以“田园城市的梦想追寻”为线索,以中央“生态谷”为结构主轴,结合地形地势,将整个区域水系、遗址公园、各功能部分及绿化景观等元素串联为一体,进而创造一种久违的魅力城市生活的理念,得到了评审团的高度认可。获得了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国际建筑奖”。这是至2013年该奖项中唯一由中国建筑师独立设计的城市规划和设计作品。

为以资借鉴,罗隽对中国和欧洲的城镇化实践作了深入对比研究,于2018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了合著《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该书在学术上第一次全面地、系统性地阐述和分析了欧洲在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城镇保护以及城市文化和特色塑造方面的理论,填补了国内在此方面研究的空白。它适合对欧美艺术哲学,思潮,历史文物保护,城市建设和建筑文化感兴趣的广泛读者阅读。该书对我国当代的城镇化建设、对建筑师和规划师如何构建城市文化,塑造城市的文化身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2)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保护和应用

除《时光之魅—欧洲四国的建筑和城镇保护》一书在此领域的系统研究外,2018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的“历史城镇文化身份的塑造”一文,研究了如何利用一个历史城镇现存的格局和建筑资源去塑造一个城市的文化身份,对我国城市建设中如何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塑造城市个性,提供了极好的借鉴与指导。

罗隽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建筑知识,对中国传统村镇的建设理念、人居空间环境进行了深入研究。1995年合著《中国风水史》一书,探讨了中国传统的环境观和其哲学根基及历史演进对城镇和乡村文化建构的模式和指导。2008年,发表论文“都市主义的中国性与创新”,以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的设计案例,阐述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精神与现代建筑结合,探讨了具“中国性”的传统建筑精神与当代城市空间艺术及城市文化的塑造与构建方法。

3)外国建筑史的研究和著作

罗隽长期对外国建筑史的研究保持着浓厚兴趣。由于在英国工作和生活多年,考察了欧洲众多城市,在“高技派”领导人物福斯特的事务所工作,并负责北京首都机场T3航站楼项目的经历,都滋养了其对西方建筑史的精深研究。2020年由三联书店出版了译著《伦敦的石头》,并即将出版《西方建筑的故事》名著的翻译。

4)高技术建筑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世界一流的低碳生态机场的规划和设计

在高技术类建筑(机场和医院)的研究、规划和设计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曾参与了国内、外众多的机场类项目的设计工作,7次获得中国机场规划设计第一名。也作为专家参与了数个大型机场项目的规划和设计评审工作。自2000年,发表了数篇有关机场规划和设计的论文,提出了创新的、适应21世纪机场建设的、以“空港城”为核心的低碳生态型“整体式航站楼”建设开发模式。并领导团队运用该模式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航站区和T3航站楼国际竞赛”和“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新航站区和T3航站楼国际竞赛”中均获第一名。2010年,领导的“郑州国际机场总体规划及T3航站楼国际竞赛方案”获得了《2010最建筑》颁发的中国“最低碳的机场方案”奖杯。机场建设是一项面向未来的战略决策,21世纪的机场开发需要新的思维、新的理念和新的模式。

2018年6月,与中铁16局、中国土木工程总公司组成联合体,获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巴基斯坦拉合尔机场扩建项目EPC国际投标第一名中标,航站楼规模约31万平方米,是中国公司在国外赢得的最大的航站楼项目。

5)智慧城市研究和国际学术合作

近年来,参与由母校曼彻斯特大学领衔的多国研究团队、获得英国国家经济和社会研究委员会(ESRC)2015年度资助的跨学科研究项目“作为复杂的可适应系统的大数据与城市”。该研究项目是目前在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规划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团队由国际上多所著名大学包括曼彻斯特大学、曼彻斯特城市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伦敦帝国理工学院、东京联合国大学、武汉大学、巴西圣保罗州立大学的专家学者组成,涉及学科专业包括城市环境和地理、建筑学、土木工程、物理学、计算机科学、生态经济学和数学等。项目目的是拓展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基于复杂的理论分析,针对当前城市数据分析领域所使用的分析框架和应用无法提供不同城市体系间的相关性及因果关系的现状,和传统的城市规划方式无法解决“软”系统(经济、生态和社会)与“硬”系统(工程)之间关连的弊端,建立联结和模拟不同类型的城市数据的能力。这将对未来的城市管理、空间和基础设施规划、公共卫生和生态系统服务等密切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意义重大。研究所将持续在此领域的合作研究。

性别 出生年月
学位 博士(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职称 教授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junluo_cbtgc@163.com
传真 通讯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一环路南一段24号,610065
邮编
TOP